查看原文
其他

文津读书沙龙·馆员访谈录第八期 | 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黄静 国家图书馆 2021-06-22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语言文字之于人,犹如江河湖海之于鱼,须臾不可离,“相忘”却极易。正如我们很少会去深思,每天说的话、写的字究竟从何而来,没有它们生活又将如何一般。


19世纪末,面对列强的屡屡侵略、抵御的节节溃败,如何摆脱民族灭亡的危机,构建一个独立、富强、统一的现代化民族国家,成为摆在知识界、政治界面前的头等难题。这其中便有一批仁人志士,他们在寻找中西之间的差异时,将目光齐聚语言文字领域,认为当时“中国语言文字中有三项‘弱点’:汉字重形,不如拼音文字简便易学;文言诘屈,不若白话文章行之广远;方言林立,以致同为国民而耳目不接,一国之内俨如数国”,故而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错综复杂、几乎重塑了中国文化存在形态的语言文字改革,这便是——国语运动。


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推荐图书《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便是详细论述这段国语运动史的专著。关于书的内容,作者王东杰先生写道:“本书的宗旨是把国语运动放在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之中,探讨它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现代中国产生了何种影响。在讨论中,我主要侧重它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与身份界定有关的一系列范畴之间的互动,也会呈现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


上述这段话所涉及的领域和概念较多,理解并不十分容易。实际上,作为一部严谨的史学专著,翻读《声入心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海量的史料,其间各种现象、事件、思潮和数以百计的文化名人及其论点,相互叠加、碰撞、交织、纠缠,回首望去仿佛还能听见弥散在历史时空里多方论争的回响;作者用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以及平均占据每页近三分之一面积的“脚注们”对其进行了抽丝剥茧般地爬梳,最终厘出了一条国语运动动态演化的发展脉络。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本书,了解国语运动参与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在十月底一个明媚的上午,我邀请王东杰老师来到国家图书馆文津读书沙龙活动现场,就国语运动的话题与他开展了一场十分有趣、极有收获的访谈。


王东杰,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


访谈亮点


国语运动是在何种历史环境下发起的?

国语运动经历了几个阶段,受到哪些社会思潮影响?

为何会反复出现“废除汉字”等极端主张?

“汉语进步论”是如何提出的?

粤语、吴语、闽南语等是汉语方言,还是独立语言?

如何确立一门全国通用的标准语?

官话、国语、普通话,这些名称有何异同?

现阶段,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要不要保护方言?

繁体字字形更美、更能体现汉字字义吗?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汇被引入现代汉语?

 

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发了一项意义非凡的政令——“书同文”,汉字首次实现了字体上的官方统一,为后世汉字的规范、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大一统心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百多年前,在民族危亡之际发起的国语运动,则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寻求独立富强,到构建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伟大历程;也见证了中国人在落后挨打中汲取外来资源时由曾经的自我反思到逐步破除“迷思”、重拾文化自信的全过程。读者朋友们若想要了解更多国语运动的历史和知识,就去读一读《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这本书吧!


下期预告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是的,这些都是苏轼,但也不是苏轼的全貌。下一期,让我们跟随作者朱刚,走进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获奖图书《苏轼十讲》,去认识才华横溢又亲切可爱的苏东坡吧。


2020年“文津读书沙龙”活动列表

馆员访谈录第一期 考证与哲思——对话《播火录》

馆员访谈录第二期 你是想当实干家的空想家吗——对话《两个天才》

馆员访谈录第三期 硬核的科普需要有趣的灵魂——专访《1分钟物理》创作团队

馆员访谈录第四期 看见中国文化里的教育智慧——对话《两个小妖精抓住一个老和尚》

馆员访谈录第五期 《迷人的液体》背后迷人的故事——对话译者孙亚飞

馆员访谈录第六期 故城与故事 二条那十年

馆员访谈录第七期 说“西”道“东”话丝路——对话《胡天汉月映西洋》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010-88545426/5360

新浪微博:@国家图书馆

官方网站:http://www.nlc.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